承辦人員說,未來查核以採實地訪查進行,若確認囤房大戶名下房屋有出租情事,國稅局可依此判定為漏報租賃所得,將要求銀行提供大戶帳戶金流紀錄,若確定有固定租金收入即可設算課稅
圖標的代表人物 蘇珊.凱爾被要求在1024個正方格裡設計圖標。預算太少,布景和服裝令人發噱,結局看來像是在剪輯室裡剪出來的。
正因為那些限制,讓我們得以創作藝術。作家大衛.賽德瑞斯(David Sedaris)、電影製片人肯.伯恩斯(Ken Burns)、電視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每個人都是限制大師。「我這輩子每天都要彈八小時的吉他。她製作出第一種流行的點陣字體、迷你文件夾、筆刷,以及我們使用智慧型裝置時會聯想到的笑臉。」 籌備新專輯時,這個樂團同意接受一些新的限制。
你是否注意過,大手筆預算的喜劇幾乎都不好笑? 畫馬的蘇珊.羅森伯格(Susan Rothenberg) 她幾乎都是畫馬。找出限制並接受它們,是成功創意作品的共通點。演講中,戴琪表示,她將與中方對口就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落實進行討論,且在維持現有的關稅下,逐步展開特定商品的關稅豁免流程,確保現行架構符合美國經濟利益。
而戴琪在近日就會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美中貿易第一階段協議》(U.S.-China Trade Phase One)中方談判代表劉鶴,針對此協議的落實進行討論。但她表示,要中國做出承諾越來越不易,且落實上缺乏一致性,也不可能強制執行我說,我本來以為英國是「上國」,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地理系應該是學界首選之一,也應是我這個自認為環保人士吸取經驗與學習的上好地方,但是唸了博士班以後,我在文獻堆中卻發現原來真理沒有想像中那麼清晰而簡潔,為什麼各路學者為了「何為環保?」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如此爭論不休呢?更嚴重的是,似乎沒有明確的結論。其實,若深讀下去便會知道,作者並非要將先知與巫師對立。
似乎是在告訴我,好像走對路了。他是一位撰寫科普文類的資深作者,也是重量級的《科學》(Science)學術期刊特約記者。
這聽起來是否很矛盾,明明是迷路了,卻被認為是走上一條可行的道路。我被林俊義老師啟蒙,種下了在科學訓練中很重要的批判精神,是像這樣的感覺。一、科學的啟蒙:對,我就是要給你們挫折。曼恩的真正用意應該更深層,用他不斷在書中引用著名的演化生物學者琳恩・⾺古利斯(Lynn Margulis)的觀點來說,究竟人是否異(或是優)於其它生物,可以逃脫悠悠的演化長河選擇淘汰的機制呢?畢竟,不管是巫師或是先知都還是意圖改變人類命運的其中一員而已。
能夠介紹心儀作者的中文版譯書,我當然是義不容辭,另外也因為之前曾寫過他《一四九三》與《一四九一》兩書中文導讀的緣分所致。在這本書中,曼恩以威廉・佛格特(William Vogt)和諾曼・布勞格(Norman Borlaug)這兩位美國科學家兼社會倡議者為主角,再度運用引人入勝的文筆展開他細膩的人文考察與生態反思。有趣的是,寫這篇推薦文卻讓我想起一些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生態科學與人文關懷之間的對話,多少也呼應了曼恩的寫作基調。以下是一些學思歷程的往事。
常常,啟蒙時刻的當下並不真正有那種了悟的感覺,往往是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後,才自己確定地說,對,就是那個時刻,那就是改變的開端。以下,我也來效法曼恩,試著寫寫一些在台灣的脈絡下生態與人文思維如何互動的個人故事。
針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路線,他分別用佛格特與布勞格這兩位人物來作為代表。此話一出,所有口試委員眼睛都睜大大的,於是我開始解釋是什麼原因。
回到大一入學的那個秋天,我們整班的同學被林老師「生物新知」的作業搞得心浮氣躁,充滿怨氣,只能在東海的舊圖書館書架的走道間攤開一本一本的Biological Abstracts,在細小的字體間找著各自被交代的拉丁名生物的相關文獻。我當時很誠實地講出,I get lost。簡言之,就是科學與人文之間的互補與跨域。《巫師與先知》:「巫師」和「先知」不是兩個壁壘分明的陣營,而是對良好生活有不同看法 1995年,我記得在博士論文計畫書審查時,口試委員首先要我講一下我的文獻閱讀心得。在自傳中林老師活脫地展現出在台灣民主轉型中,生態先知與巫師對壘的諸多情節,更有趣的是他用的教科書就是曼恩講到的一些人物,如奧登的《生態學基礎》(Fundamentals of Ecology)以及邁爾的《邁向一個新的生物學哲學》(Toward a New Philosophy of Biology)即是。我解釋完之後,發現口試委員開始露出些許的微笑,甚至還有一點讚許的感覺。
其次是,他撰寫的主題剛好是我長期研究的課題,也就是貫穿於自然、社會、文化與歷史的生態文明發展的思維。在自然中,人類這個物種究竟何去何從?以及這個物種所牽動的普世影響,例如當今熱議的「人類世」主題,究竟人們又該如何看待?這一直是他寫作的主軸。
這個發問,跳開以人為中心的思維,觸及了深層的宗教與哲學探問,亦即人在自然中的存在與位置。事實上,在閱讀《巫師與先知》這本帶有強烈傳記性的生態反思作品時,不知什麼原因,我的腦海中不時出現我的恩師林俊義教授所寫的自傳《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
誰對誰錯不是他真正關心的事,因為他真正關心的是,人類究竟何去何從?在本書中,他用土、水、火、風來表達人類在自然中隨時遭遇在糧食、水源、能源以及氣候上的挑戰,並且讓先知與巫師的觀點在此間交織、衝突與對話。但巧的是,曼恩的中文版新書《巫師與先知》似乎正是在處理類似的環保價值觀分歧的迷惘。
我印象當中,那是一種像是在大海撈針的感覺,一方面是不熟悉查找文獻資料的方法,另一方面則是語言的問題,我們對於學術英語閱讀的能力確實尚未被開發。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行文之間充滿了一種跨域導讀的知識深度與樂趣,不管是從科學啟導人文,或是從人文反思科學的題材,他總是能處理得相當到位。文: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主任) 我很喜歡查爾斯・曼恩(Charles C. Mann)的文字以下是一些學思歷程的往事。
簡言之,就是科學與人文之間的互補與跨域。針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路線,他分別用佛格特與布勞格這兩位人物來作為代表。
此話一出,所有口試委員眼睛都睜大大的,於是我開始解釋是什麼原因。這聽起來是否很矛盾,明明是迷路了,卻被認為是走上一條可行的道路。
我說,我本來以為英國是「上國」,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地理系應該是學界首選之一,也應是我這個自認為環保人士吸取經驗與學習的上好地方,但是唸了博士班以後,我在文獻堆中卻發現原來真理沒有想像中那麼清晰而簡潔,為什麼各路學者為了「何為環保?」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如此爭論不休呢?更嚴重的是,似乎沒有明確的結論。曼恩的真正用意應該更深層,用他不斷在書中引用著名的演化生物學者琳恩・⾺古利斯(Lynn Margulis)的觀點來說,究竟人是否異(或是優)於其它生物,可以逃脫悠悠的演化長河選擇淘汰的機制呢?畢竟,不管是巫師或是先知都還是意圖改變人類命運的其中一員而已。
在這本書中,曼恩以威廉・佛格特(William Vogt)和諾曼・布勞格(Norman Borlaug)這兩位美國科學家兼社會倡議者為主角,再度運用引人入勝的文筆展開他細膩的人文考察與生態反思。誰對誰錯不是他真正關心的事,因為他真正關心的是,人類究竟何去何從?在本書中,他用土、水、火、風來表達人類在自然中隨時遭遇在糧食、水源、能源以及氣候上的挑戰,並且讓先知與巫師的觀點在此間交織、衝突與對話。《巫師與先知》:「巫師」和「先知」不是兩個壁壘分明的陣營,而是對良好生活有不同看法 1995年,我記得在博士論文計畫書審查時,口試委員首先要我講一下我的文獻閱讀心得。在自傳中林老師活脫地展現出在台灣民主轉型中,生態先知與巫師對壘的諸多情節,更有趣的是他用的教科書就是曼恩講到的一些人物,如奧登的《生態學基礎》(Fundamentals of Ecology)以及邁爾的《邁向一個新的生物學哲學》(Toward a New Philosophy of Biology)即是。
常常,啟蒙時刻的當下並不真正有那種了悟的感覺,往往是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後,才自己確定地說,對,就是那個時刻,那就是改變的開端。在自然中,人類這個物種究竟何去何從?以及這個物種所牽動的普世影響,例如當今熱議的「人類世」主題,究竟人們又該如何看待?這一直是他寫作的主軸。
這個發問,跳開以人為中心的思維,觸及了深層的宗教與哲學探問,亦即人在自然中的存在與位置。我當時很誠實地講出,I get lost。
一、科學的啟蒙:對,我就是要給你們挫折。以下,我也來效法曼恩,試著寫寫一些在台灣的脈絡下生態與人文思維如何互動的個人故事。